中風的風險因素和症狀
任何人都有機會中風,而中風是最嚴重的緊急醫療情況之一。 中風主要可分為兩種: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。 缺血性中風(腦血管栓塞),是指輸送血液往腦部的血管受到阻塞,或會導致嚴重傷殘甚至死亡。 出血性中風 (腦出血),俗稱「爆血管」,是指腦血管因高血壓或其他腦血管疾病以致破裂。1 例如,心律不正(又稱心房顫動)患者的中風風險較高。 心房顫動患者的心房出現問題,令心房快速顫動,無法正常收縮。 不規則心跳,令心房無法將足夠血液泵進心室, 引致血液滯留。 血液滯留在心房內,並未如正常流動,而滯留的血液可能凝固成血塊。
風險: 當血塊流向腦部,腦血管便會阻塞,導致中風。
影響: 中風時,大腦的血液供應會被中斷而導致缺氧,神經細胞不能運作,並且死亡。
中風的先兆包括視力、表達或說話有困難;面部表情不對稱(如嘴角下垂)、一邊手腳痲痺或無力;突然嚴重頭痛或頭暈。 如果出現任何上述症狀,您應盡快致電 999 求助。
風險因素
誘發中風的因素很多,而每個人出現中風的風險指數都不同,要視乎本身的身體狀況及病歷。增加中風風險因素包括:
- 心房顫動
- 復發性中風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、全身性栓塞
- 年滿 75 歲或以上
- 心功能不全/左心室功能不全
- 高血壓
- 糖尿病
- 血管病變
後果
中風數據: 全球每年有 1,700 萬人出現中風。 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此死亡,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則因此而永久傷殘。2 時間是治療急性中風的最關鍵因素;在中風後的每一分鐘,有大約 190 萬個腦細胞死亡。3
簡單而言,時間就是主宰!病人的命運取決於能否迅速溶解血栓中聚集的纖維素,使堵塞的血管流通。有一項簡單測試,能協助任何人確認中風的最常見症狀。
談、笑、用、兵
.如果出現中風徵兆,如感到身體麻痹或無力、突然口齒不清或無緣無故感到暈眩、嘔吐或失去平衡等症狀,不要猶豫,請盡快致電 999 送院求醫。 時間過得越長,越多腦細胞死亡,此對腦部的損害亦會更嚴重。 根據國際指引建議,中風患者應在專門治療中風的醫療機構由專職團隊診治。 治療應在症狀出現後盡快開始 — 最理想情況是抵達醫院後 60 分鐘內。4,5 只要越快得到適當的急救治療,便可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。
天使行動

要查詢更多有關天使行動的資料,請瀏覽: www.angels-initiative.com。
參考資料
1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. Types of Strokes. https://www.strokeassociation.org/en/about-stroke/types-of-stroke (accessed February 2019).
2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. http://www.worldstrokecampaign.org/ (accessed August 2017.)
3 Saver J. Time is Brain – Quantified. Stroke 2006;37:263-266.
4 Jauch E, et al.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. Stroke 2013;44:870-947.
5 ESO Guidelines 2009 Update. www.eso-stroke.org (accessed August 2017).